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長遠戰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支柱,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涵。文化建設決定企業的戰略高度,“文化強企”是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走向卓越的必經之路。(隨車吊)
東風公司作為國有特大型企業,其企業文化建設的歷史,就是一部繼承和不斷創新的歷史。沒有前期東風文化的深厚積淀,沒有后來東風文化的創新和突破,就沒有東風公司的發展和中興。進入新世紀以來,東風加快企業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企業文化真正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內動力”,走出了一條“文化強企”之路。
內聚人心,東風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邁上新臺階?(隨車起重運輸車)
“出車育人”——東風人對這四個字都不會陌生。計劃經濟時代,東風基本沒有提出自己的經營理念,但卻形成了“出車育人”的企業核心價值觀,這與東風獨特的創業和發展歷程密不可分。(徐工吊車)
東風公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業史和文化發展史。老一輩東風人憑著“為打汽車工業翻身仗出力,為國家為人民爭光”的理想和豪情壯志,克服了住蘆席棚、吃咸菜、人拉肩扛搞建設等難以想象的困難,在鄂西北荒蕪的大山里艱苦創業。那時,東風文化便與生產經營一道,不斷培育和成長,形成了“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堅持改革的創新精神、永攀高峰的競爭精神、顧全大局的主人翁精神”和“造就一流人才、生產一流汽車、提供一流服務、創造一流效益”的企業精神。這些精神與“出車育人”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一道,多年來為東風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文化動力。(湖北合力隨車吊)
企業文化建設決定企業的戰略高度。進入新世紀后,東風迎來了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新世紀伊始,東風便對“出車育人”這一企業核心價值觀予以升華,提出了“關懷每一個人,關愛每一部車”的企業經營理念。這一理念對員工、社會、經銷商、用戶、環境與汽車產品的關系進行更合理的定位和準確把握,傳遞了東風公司對用戶、對經銷商、對股東、對合作伙伴的責任。(湖北合力垃圾車)
在構成企業文化的要素中,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居于統領位置。一個企業要想獲得核心競爭力,必須從確立核心價值觀入手,建設以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企業文化。
2006年,東風發布實施《東風汽車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綱要》,明確了以“關懷每一個人,關愛每一部車”為核心的一整套東風核心價值體系。2011年,東風又頒布實施了《東風汽車公司“十二五”企業文化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在多元國際合作格局下,要堅持以東風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形成統一的價值取向和共同的行為準則。公司各事業單元要加強東風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承和轉化,發揮東風核心價值體系對全體職工的凝聚和引導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東風一方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確立了東風的核心價值體系,另一方面加強企業文化管理,務求實實在在地將企業文化建設真正轉化為企業的軟實力。
如果把經營管理比做是在鍛造企業的骨骼臟腑,文化管理管的就是企業的“遺傳基因”,鍛造的是企業的“靈魂”。文化管理的功能也就是在于,要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創造企業的個性,為企業發展提供目標、方向和動力。(合力隨車吊)
從2006年開始,東風組織成立了東風企業文化宣講團,對東風核心價值理念進行宣講。在東風近年來舉辦的中青年干部、新任高管、新任黨委書記以及新任黨支部書記等培訓班上,都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培訓內容之一。東風同時也極力豐富東風核心價值理念的宣貫形式,東風報社、東風電視臺、東風展廳都成為了東風核心價值理念有力的宣貫載體。
東風還成立了企業文化建設委員會及辦公室,明確了委員會、成員單位及辦公室的職責,完善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組織機構。各事業單元建立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體制,明確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工作機構,形成了企業文化主管部門負總責,各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各事業單元還根據《東風汽車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綱要》和《東風汽車公司“十二五”企業文化建設指導意見》,結合本單位特點,研究和制定了企業文化建設規劃、工作計劃,出臺了具有子企業個性的企業文化手冊或實施細則。
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平曾說,優秀的企業文化對內可以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對外可以樹立形象、擴大市場影響,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東風的誕生和成長,東風文化不斷發育和成熟。尤其是最近十年以來,東風的企業文化建設和管理邁上了新的臺階。企業文化在內聚人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東風文化也愈來愈成為東風發展的內動力。
外樹形象,東風企業文化基因獲得外界充分認可
2012年9月19日,第一臺東風風神A60 1.6L懸掛著全新正圓雙飛燕logo在東風乘用車公司下線。“雙飛燕”這一品牌logo從這一天開始,肩負起了新的歷史使命。它的全新啟用對于構建核心突出、井然有序的東風品牌體系,樹立東風整體、統一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事實上,“雙燕舞東風”這一品牌logo多年來早已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東風車的記憶和認知。東風一向重視企業品牌文化的建設,“雙燕舞東風”這一品牌logo所具備的展翅高飛、東風送暖的內涵,也成為了東風外在文化形象的最好表達。《東風汽車公司“十二五”企業文化建設指導意見》指出,在“十二五”期間,東風要進一步通過不斷豐富和完善東風品牌文化內涵,建立東風品牌管理體系,使東風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加強,著力提升東風品牌市場美譽度和競爭力。
品牌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企業文化“對外樹立形象,擴大市場影響”這一功能發揮的重要載體。近十年來,東風通過規范的市場營銷行為,很好地向社會傳播了東風的核心文化理念。“關懷每一個人,關愛每一部車”這一文化理念無論在業界,還是在消費者那里,可以說廣為人知。東風藉此逐步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員工形象,提高了公司社會知名度、美譽度和信任度。
從歷史看,也正是由于老一輩東風人憑著為中國汽車工業打翻身仗的豪情壯志,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鄂西北這片荒蕪的土地創業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業績;也正是由于新世紀的東風人以“合作競爭,融入發展,做強做大,優先做強”的思想,跨國進行戰略重組,進一步發展壯大了國有經濟,東風的企業文化才得以不斷地發展壯大,東風的外在形象才得以不斷提升。
正是由于東風有著良好的外在形象,因此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央企體制改革大幕的拉開,東風被選作汽車業的試點單位,從全球公開招聘總經理到董事會改革,東風走在了行業最前端。這些都是東風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企業文化基因獲得外界認可,東風的整體形象獲得外界認可的印證。同時,這些走在行業最前端的改革,不僅為東風市場化經營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驅動力,也讓東風企業文化獲得新的發展動力,讓東風企業形象獲得更多的公眾親和力。
有活力的文化造就有活力的企業,東風企業文化與時俱進
2012年,東風“十二五”事業全面展開并向縱深發展,尤其是自主品牌戰略和國際化戰略進入了非常緊迫的發展日程。新的事業的發展需要引進大量的人才,補充新鮮的血液。
有媒體曾向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朱福壽提問,隨著東風事業的發展,東風在引進更多的新鮮的人才血液時,如何讓他們融入東風文化,東風又該如何以一個真正全球化的姿態,進一步充實自己立足于“艱難歲月”且根深蒂固的東風文化。
對此,朱福壽的回答是,東風的老基地——十堰,本身就是一個因東風在創業初期采取“聚寶”政策而形成的一個移民城市。來自全國的人才匯聚在十堰,形成了十堰獨特的城市文化,也形成了東風文化的基本基因。開放和包容是東風文化的本質,這個本質本身具有歷史傳承性。在新的形勢和環境下,東風引進跨國的高端人才,既是開放和包容的東風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東風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除了開放和包容之外,朱福壽曾經還在關于“管理創新”的報告會上指出,創新是東風傳統文化的另一大本質。回顧歷史,在艱苦創業期,東風的建設模式在當時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在快速成長期,東風憑借一系列超前的創新成果,成為了行業的領導者。
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十年,東風開放、包容、創新的企業文化特點在大規模的跨國合作中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2000年以后,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東風本田發動機公司、東風本田零部件公司、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公司等東風合資合作板塊飛躍成長,成為東風公司強勁的增長極。尤其是在2003年東風與日產全面合資以后,東風的整個組織架構體系、管理能力、人才培養走上了一個新臺階。東風在業界首創的“板塊化”組織模式,正是從那個時期逐步成型,為東風今天的發展培養了有生力量,也培育了新時期更具活力與生命力的東風文化基因。
東風從一開始就清晰地認識到,中外企業合資重組要避免嚴重沖突現象的發生,必須把企業文化融合作為合資重組的重要內容來抓,作為有別于資金、技術、人才之外的“第四種資源”加以高度重視。在參與國際重組與合作中,東風始終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以創新的思路尋求中外企業文化融合的方向和途徑。在對外開展合作過程中,東風比較了與日產企業文化的異同,也綜合比較分析了與法國PSA、日本本田等合作伙伴的文化差異,明確地把建設目標文化、團隊文化、精益文化、執行力文化和品牌文化作為中外企業文化融合點來抓,并真正實現了合資重組“1+1>2”的效應。(隨車起重運輸車)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必須有全球視野,建設兼容并蓄、富有張力、積極創新的文化,才能適應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戰略轉型、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需要。有活力的文化造就有活力的企業,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東風一直走在業界的前面。尤其是最近十年以來,伴隨著中外合資合作的不斷深化,東風的企業文化一直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在繼承發揚東風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取長補短,以開放的態度博采眾長,不斷優化自身的企業文化基因,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體系,把企業文化真正轉化為企業的軟實力和競爭力。
湖北合力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